中医讲秋冬要养阴,这是为什么?
中医认为,秋为“太阴”,冬为“少阴”,秋冬都行阴令。且秋收、冬藏,秋冬养阴,使太阴之气收,少阴之气藏。今天从古代中医药学理论角度为大家解答,为何秋冬要养阴?
1、顺时养生法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顺时养生法”,意思是春夏秋冬各有阴阳盛衰,人体也有阴阳,以时节的阴阳来养人体的阴阳。如秋冬两季,正是阴盛阳衰之时,此时应也“养阴”为主,可以理解为顺四时阴阳的养生之道。
2、太阴之气收,少阴之气藏
秋天燥邪为患,易伤阴,宜服用滋阴之品及搽护肤品以防燥邪,使太阴之气收;冬天寒冷,人体外冷内热,但人们喜食辛辣,或饮酒以御寒。而辛辣食物易生内热,喝酒太多易生湿热,饮食太过则伤阴,因此冬季也要吃一些养阴食物,使少阴之气藏。
其实很多传统养生理念,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,并体现在很多民谚和习俗中。如“春不减衣”、“秋不加帽”、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等。其中,春天不减衣,就是为了保暖养阳,而秋天不加帽,则是养阴;萝卜清凉通气,冬天吃了可解体内之热,姜性温辛,夏天吃了可补养体内耗损的阳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