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脉疾病在我国血管外科疾病中占比超过60%,常发生于下肢。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疾病,主要源于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失常,导致血液倒流,使得大隐静脉扩张并呈现出蚯蚓般的扭曲状或青紫色的线条状血管。
通常情况下,静脉曲张早期是没有症状的,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(一般要经过数年至十年不等),可能会出现足踝部发黑、溃烂,出血不止等症状,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。因此,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,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,尤其是出现以下
5种症状时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1、痒
主要表现为下肢局部刺痒。下肢静脉曲张会使血液回流出现障碍,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缺血、缺氧,产生的5-羟色胺会引发皮肤瘙痒。
此外,血流不畅还会造成新陈代谢障碍,细胞分解的毒素会刺激血管、神经,使人瘙痒。病情严重时,下肢局部皮肤还会出现皮炎或湿疹,使刺痒加重,患者甚至无法忍受。
2、疼
具体表现为小腿抽筋。下肢血液循环不畅,使下肢静脉淤血、组织轻度水肿,代谢产物堆积会刺激神经异常放电发生痉挛,导致抽筋。
3、沉
行走一段时间后,会出现腿肚子发沉、发胀的感觉,往往是晨轻暮重。这也是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导致的,有时还会造成小腿,特别是踝部皮肤水肿。
4、硬
表现为皮肤脱屑、色素沉着、皮肤失去弹性变硬。下肢静脉曲张使血液淤积过多,静脉压力明显增高。
一部分血液成分渗透至血管外的皮肤及皮下组织,造成局部皮肤发红、变紫,直至发黑(血中铁元素沉积),皮肤失去弹性而变硬。
5、烂
表现为小腿皮肤发黑,甚至出现长期不愈合的溃疡,俗称“老烂腿”。这是由于静脉曲张迁延反复,导致下肢静脉内形成高压而淤血,皮肤营养不良。此时除了有感染风险,还可能发生癌变,所以必须手术。
最后,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提醒:对于静脉曲张,早期防治是关键,不是所有静脉曲张都会发展到严重程度,因而不需要过于慌张。
日常需要注意:避免长时间原地站立或久坐,可以间断走动,让腿部肌肉运动起来,以便静脉血的回送,减轻腿部压力;长时间坐位时,经常变换坐姿、把小腿放平或适当做回勾脚尖动作,都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;休息时,建议光脚或穿宽松的拖鞋行走,改善足部血液循环。对于已经有了早期症状,但不能改变工作性质者,建议穿着尺码合适的医用弹力袜,控制病情发展。